一、充分认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。
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奶业发展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,我国是乳业生产和消费大国,要下决心把乳业做强做优,生产出让人民群众满意、放心的高品质乳业产品,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业产业,培育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,实现奶业全面振兴。2018年5月,国务院印发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奶业振兴和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》,9月,又专门召开全国奶业振兴工作推进会议,对有关工作进行了部署。发展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是全面振兴奶业的一部分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,制定完善了相关政策措施,实施了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,开展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。石泰峰书记、布小林主席多次作出指示批示,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,亲自研究部署推动落实。布小林主席亲自研究,多次听取汇报,今天又亲自到会指导。
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,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,是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推进奶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,对传承民族饮食文化、惠及广大群众身体健康、打造奶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,对服务“六稳”“六保”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、助力牧区稳定脱贫、促进牧民增收致富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谋划,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、有序推进,深入挖掘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潜力,稳步扩大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规模,把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做大做强做优。
二、不断完善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思路措施
我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潜力巨大。我们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,核心就是在保持民族传统优势的基础上,赋予其全新的发展模式,推动产业升级,扩大产业规模,使其成为奶业发展新的增长点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。
第一,我们有哪些优势? 一是资源禀赋优势。我区位列全国五大牧区之首,有丰富的天然草场,可利用草原面积10.3亿亩,形成了东起呼伦贝尔草原,西至800里河套平原的一条延绵上千公里的奶业带。以牛奶为例,2019年全区奶牛存栏122.5万头,年产牛奶577.2万吨,居全国首位。民族传统奶制品作为资源型产业,有着较为充足的奶源供应。二是天然绿色优势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更加追求食品的绿色、营养、健康、精致。我区地处北纬黄金纬度,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天然绿色的农畜产品。民族传统奶制品以生鲜奶为原料,营养丰富、味道醇香、绿色健康。发展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,符合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,符合广大群众健康、天然、绿色的消费需求,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。三是产业基础优势。民族传统奶制品生产历史悠久,通过近年来发展,我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已初具规模,形成了以伊利、蒙牛为代表的龙头企业。此外,截至2019年底,全区民族奶制品生产加工作坊已达1546家,年加工产值超10亿元,其中加工奶酪近7000吨,占全国自产干奶酪类产量的7成以上,产品销路很好,市场需求很大。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既有厚重的基础,又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。
第二,我们存在哪些短板?一是产业小、散、弱,即规模小、加工分散、生产能力弱、标准化水平低。二是产业链连接不畅,即奶源与手工作坊、手工作坊与销售的连接不紧密,市场化水平低。三是品牌意识不强,即生产经营者经营意识、品牌意识缺乏,产品包装、标识不规范,营销手段落后,导致市场竞争能力差、销售半径小,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,大多是自产自用或就近销售。
第三,我们重点做什么?民族传统奶制品作为一个产业,涉及到从原料到市场的全过程,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我们既要传承好民族文化传统,也要遵循现代市场规律,坚持示范引领,积极构建“政策引导、项目拉动、资金支持、技术支撑”的产业发展格局。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。
一是抓营商环境。要从市场准入入手,进一步优化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作坊登记准入服务,简化审批流程,压缩登记时限,提高便利化水平,将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减至10个工作日以内。要立足地区产业发展实际,不急功近利、不贪大求全,专心培育一批小而精、小而优、小而强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作坊或生产企业,在政策与管理、技术与标准、营销与安全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扶持。要鼓励具备条件的手工作坊升级注册为生产企业,通过支持家庭联产联营、建立合作社等多种形式,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销售抱团式发展,充分激发市场活力,逐步扩大产业规模。
二是抓标准规范。目前,我区已经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有7个品种,标准覆盖面还比较窄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,持续完善食品安全地方标准,建设集奶牛养殖、产品加工、经营销售、运输储藏等于一体的标准体系,并认真做好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,不断提升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标准化水平。要围绕提高产品营养、安全、方便、美味、实惠等,积极开展民族传统奶制品加工、经营等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。要支持企业依法制定企业标准,引导手工作坊依法制定产品、服务等标准,鼓励民族传统奶制品协会、商会制定团体标准,加强对产品包装、标识、商标等的规范。
三是抓质量安全。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,安全是我们的底线。要坚持政府主导、市场化发展、企业化运作的原则,鼓励企业推行HACCP、GMP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,提高民族传统奶制品企业市场竞争力。要充分运用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手段,加强对民族传统奶制品从原料到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,指导企业、手工作坊落实主体责任,严格执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、生产工艺标准,规范生产经营行为,确保生产加工工艺流程、场所卫生、设施与设备等环节符合规范要求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,牢牢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。特别是对一些规模较小的手工作坊,要主动帮助他们改进生产条件,实行统一的标准化、规范化管理。要突出抓好食品检测工作,发挥盟市、旗县现有实验室和旗县移动快检车作用,为分散的手工作坊提供“上门送检”服务,鼓励手工作坊委托第三方进行检验检测,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。
四是抓品牌建设。目前,我区已注册商标的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作坊有220家,正在申请注册商标的有121家,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6件,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,一些生产经营者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和现代营销意识。要加大优秀品牌培育力度,发挥商标注册窗口的辐射作用,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“蒙字标”认证,力争培育更多的民族传统奶制品区域公用品牌。要引导生产经营者创新包装设计,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依法规范诚信生产经营,用质量筑就品牌,用诚信维护品牌,用宣传推广品牌,不断提升民族传统奶制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。
五是抓示范引领。今年,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等11个厅局印发了《关于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总体方案》,并在全区遴选了160个试点示范单位,启动了首批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工作。各有关地区要按照自治区有关要求,加大试点示范创建力度,积极开展手工作坊标准化建设示范店、民族传统奶制品经营示范店,积极探索总结符合地区实际、可操作、可复制、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,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。要加强对试点示范创建工作的评估验收,严格按照试点示范创建标准,成熟一个验收一个,对通过验收的,兑现以奖代补政策。要坚持打造精品工程,久久为功,持续有序推进,防止一哄而上,虎头蛇尾,确保每一个试点示范项目经得起检验。
三、建立健全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
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对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的决心很大、力度也很大,期望也很高。希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全力推动。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,把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纳入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,作为做好“六稳”工作、落实“六保”任务的重点内容加以推进,用好用足产业支持和资金扶持政策。主要领导要加强领导,各有关地区要制定工作方案、细化任务分工,建立健全工作机制,确保这项工作有序推进。
(二)强化部门配合。自治区成立了由市场监管局、发改委等11个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,制定印发了《关于推动全区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》。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职责,分工协作,在市场准入、项目资金、技术设备、市场营销、标准化建设等方面,加大对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支持力度,着力构建以政府为引领、生产者为主体、多方参与、共同推进的多元化工作机制。要注重发挥奶制品行业协会的作用,鼓励各地区注册成立奶制品产业发展协会,整合资源势,通过协会、商会等中介组织推动产业发展。
(三)分步组织实施。要坚持民族传统,遵循市场规律,把发展路径研究透、落实好,按照稳步、快走、持久的原则,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和实际,系统梳理产业定位,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思路、对策及目标,高标准、高质量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方面工作,不断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实现特色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适度规模化发展,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,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