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灰霉病的危害
灰霉病是被葡萄孢属的真菌侵染所造成的一类病害的总称,主要危害植物花、叶片和果实,在低温高湿(温度为20℃-25℃、湿度持续90%以上时)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,严重时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。
灰霉病,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,花、果、叶、茎均可发病。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,可随空气、水流以及田间作业传播。
果实为青果时受害重。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先被侵染,后向果实扩展,果皮呈灰白色,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,呈水腐状。
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,沿叶脉间成“V”形向内扩展,叶片呈灰褐色,叶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,叶片的病、健部分交界分明。
没有有效措施彻底切断灰霉病传染源;病原菌侵入后,难以彻底消灭病原菌,即使喷施药剂,也不能解决空气及露水中的病原菌;单独熏棚,不能重点解决病叶、病果等病残体上或内部的病原菌。
灰霉病病苗色浅,叶片、叶柄发病呈灰白色,水渍状,组织软化至腐烂,高湿时表面生有灰霉。幼茎多在叶柄基部出现不规则水浸斑,很快变软腐烂,缢缩或折倒,最后病苗腐烂枯萎病死。蔬菜的灰霉病有很多种,例如辣椒灰霉病、葡萄灰霉病、黄瓜灰霉病、番茄灰霉病、草莓灰霉病、茄子灰霉病、韭菜灰霉病等,无论哪一种,都是非常难防治的病害。
1、叶片染病多始自叶尖,病斑呈“V”型向内扩展,后期生有灰霉枯死。
2、植株上部叶柄及嫩茎发病,病部缢缩,其上密生灰霉。
3、病菌多从寄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侵入,蘸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。
4、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,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,或向果面或果柄扩展,致果皮呈灰白色,软腐,后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。
5、病果上灰霉层为分生孢子,借气流进行再侵染。
灰霉病发病特点
1、花期是侵染高峰期。
2、果穗膨大期浇水后是烂果高峰期。
3、存活能力强。分生孢子在自然条件下经138 天仍有萌发能力;借气流可远距离传播。
4、侵染时间长。灰霉病在植株生长衰弱最易感病,而进入结果期恰恰是植株长势差的时候,从幼果期到生长后期均易发病。
5、扑杀难度大。该菌是寄生性较弱的病菌,腐生性较强,存在于棚内各个角落,很难只喷几次药将灰霉菌消灭。
发病条件
1、发病条件:一般12月至翌年5月,气温20℃左右,相对湿度持续90%以上时易发病。
2、初侵染源: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,春季条件适宜,菌核萌发,产生分生孢子。
3、传播途径:分生孢子借气流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。
灰霉病的防治
现在正是大棚西红柿,草莓上市的季节,一定要加强管理,避免或降低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。根据灰霉病的发生原因,在防治上需采取“防治结合”的措施。
1、选择晴天上午采取浇暗水,小水的措施。(记得抓暖头冷尾)
2、及时摘除病果、病叶、枯枝烂叶及时带出田外深埋。
3、加强通风换气,降低棚内湿度。可以在早上揭草苫后及时拉开风口5-10分钟进行换气,排湿。
4、在用药上一定要采取和软腐病一起进行防治。可以用灰霉原粉,是日本口的灰霉病、菌核病高效铁杀菌剂,效果持久;腐霉利+乙蒜素;霉嘧胺+农用链霉素等进行防治。在缺钙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入硝酸钙,螯合钙等钙肥。严重的地块建议在喷药时加入过氧乙酸等氧化剂(过氧乙酸的用量要注意,一般用量在400倍)。霉嘧胺在使用时注意用量和次数,以免造成对瓜果类,茄果类蔬菜花器的损伤。
药效对比分析
灰霉病的主要防治药剂有:嘧霉胺、腐霉利、乙霉威、异菌脲、福美双、菌核净、啶酰菌胺、氟唑菌胺。
1、嘧霉胺:通过抑制病菌侵染酶的分泌从而阻止病菌侵染,并杀死病菌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,同时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。对灰霉病特效,目前已有抗性产生。对茄子、豆类、大棚樱桃等敏感,容易出药害。
2、腐霉利: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甘油三酯的合成,具有保护和治疗的双重作用,内吸性好,低温高湿条件好。
3、乙霉威:进入菌体细胞后与菌体细胞内的微管蛋白结合,从而影响细胞的分裂,与多菌灵有交互抗性。与多菌灵有负交互抗性,也是多菌灵抗性灰霉菌会对乙霉威很敏感。一般不作为单剂使用。
4、异菌脲:广谱触杀型杀菌剂, 对孢子、菌丝体、菌核同时起作用,抑制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。在植物体内几乎不能渗透,属保护性杀菌剂。本药剂对灰葡萄孢属、核盘属、链孢霉属、小菌核属、丛梗孢属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。
5、菌核净:杀菌内渗作用,持效期长,对灰霉病主要在防效。茄子黄瓜防治3000倍以上,其他1200倍以上。
6、啶酰菌胺:是于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, 对孢子的萌发有很强的抑制能力, 且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。重点在防效,持效期很长,灰霉病发生的情况下,需要复配其他治疗铲除性的嘧霉胺等使用。
7、氟唑菌胺:SDH抑制剂,从作用机理看,是以保护预防作用为主,对霜霉病疫霉病效果也很突出。
注:这里面腐霉利、异菌脲、菌核净的作用原理都是相同的,在使用时候要注意抗药性的产生。腐霉利、异菌脲、菌核净,同属于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,对菌核病效果也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