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营主体多元发展。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,以龙头企业为引领,以农民联合与合作为依托,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,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,各类产业化组织不断涌现,规模不断扩大、实力稳步增强、质量明显提升,成为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。目前,经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认定的龙头企业达8.7万家,产加销或产销一体化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1万多个,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的专业市场4000多个,全国10个省份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近1000个。
业态模式不断丰富。各地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,应用新技术、发展新业态、创造新模式,延长产业链、完善供应链、提升价值链,农业产业化经营掀起新篇章,以农产品电商、农资电商、农村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“互联网+”农业服务产业迅速兴起,农业生产租赁、农商直供、产地直销、食物短链、社区支农、会员配送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涌现,“农业+”文化、旅游、教育、康养等新兴业态风生水起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,超过40%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农产品销售,超过1/6涉足乡村旅游休闲产业。
产业结构逐步优化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链金融、引导龙头企业发行企业债、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龙头企业合理利益、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,引导龙头企业转型升级,以品质为基石,以品牌为追求,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,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,建立覆盖“从田头到餐桌”“从种子到筷子”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,在唱响质量兴农、品牌强农主旋律的同时,引领“吃饭农业”向“品牌农业”转变、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,规模结构不断优化,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突破8000家,过100亿元的达到70家;品牌培育成效明显,超过一半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(驰名)商标。
竞争能力日益增强。引导龙头企业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,健全全产业全要素链条,提升技术装备水平,发挥资源的集约优势、产业的领军优势、市场的开拓优势,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能力、竞争能力。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,近三成科技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1%,八分之一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或荣誉。监测合格龙头企业近两年固定资产和年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8%和7%。部分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,在全球进行生产经营布局,主动融入世界农业产业链条,话语权、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。
联农带农成效明显。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试点,促进组织模式创新,完善利益联结机制。研究制定《关于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的指导意见》,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开展产权层面深度融合。安排财政专项资金、加强典型宣传、开展产销对接、强化政策引导等多种方式,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扶贫特色产业,带动贫困户多渠道就业增收,有效促进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。目前,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1.27亿户,农户年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,初步形成了订单带动、利润返还、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,83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.4万家。